首页> >文章内容
通知公告 返回

精品图书推荐二

-缩小  放大+  2016-05-17

呼 兰 河 畔


索书号:  I246.57/6
       一本好书,于我而言,不是读的当下给予了我什么启示与激励,也不是读了之后能够让未来的人生路途更加坦荡。一本好书,它好在它讲的那些故事,描的那些景象,写的那些人物,穿越了时间与空间,仿佛就生长在我们的脚边。一本好书,它好在它赞扬的那些美好,痛斥的那些罪恶、愚昧与无知,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一分一毫。萧红的这本《呼兰河传》大概就是这样一本在我案头久久搁着的书。
      这本书是美的,美得让人怀念那片没有现代文明痕迹的乡村,小时候语文课本上那篇《火烧云》就节选自这本书,直到现在都能想起那短短一段文字描写的奇妙景象:“晚饭一过,火烧云就上来了。照得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狗了,红公鸡就变成金的了……”那些云朵颜色的变化,形状的更迭,都是用一群可爱的生命来展示,质朴而生动、优美而充满了生命的力量,那是一种生命的美。那些生动而精彩的描写,把那属于那个时代农业文明的美丽带到了未来每一个时刻,和每一个读者的心中,那是一种穿越时空的美。
      这本书是温柔的,那是萧红悲凉而短暂的人生里最安适美好的一段日子。她笔下呼兰河的农民,是最像“人”的,是会爱、会恨、会思考、会迷茫、具有独立人格的活生生的人;她笔下的北方小城,是有韵味的城,跳大神、鬼节、野台子戏、拜娘娘庙,都寄予了人们的点点情思与念想;她笔下的爷爷和自己,温柔而充满了童趣,那是她人生回不去的过去,忘不了的乡愁。每每读到萧红那些朴实贴切的文字,我总能想起幼年在农村奶奶家的日子,北方干燥的土路,灰蒙蒙的天空,红得刺眼的晚霞,傍晚烧火的柴火味,人们皲裂的皮肤,干燥的嘴唇,那份属于故乡的惦记与美好,都是一样的。
      这本书也是沉重的。那严寒冻得皲裂的大地上生活的是良善却愚昧无知的人们。他们冷冷地看着挣扎在泥潭里死去的马而感到兴奋,他们谈笑着说被泥潭吞没的孩童是因为他的父亲讲这世上没有龙王爷,他们用一盆盆滚烫的开水浇在小团圆媳妇的身上而仅仅是为了治病驱邪。他们冷酷吗?他们不,他们从无有害人之意,不欺诈,不虚伪,不好吃懒做,他们极容易满足,他们只是愚昧而蛮横,他们固执地坚守着那些传下来的或许毫无道理的“道理”,善良而残忍地活着。
      茅盾先生的在为这本书做的“序言”中写到,呼兰河的人们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他们有时也许显得麻木,但实在他们也颇敏感而琐细,芝麻大的事情他们会议论或者争论;他们有时也许显得愚昧而蛮横,但实在他们并没有害人或害自己的意思,他们是按照他们认为最合理的方法,“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可是当无知与偏见挡在了善良身前,一切善意都会化为禁锢。胡家婆婆坚信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不会错,用严加管教四个字逼死了那个十二岁的少女。直到今天 ,我们仍旧面对着无数的偏见与愚昧。那些用善意做底色,画满了无数的歧视与偏见的画板,纵使动机多么美好,都无法掩饰那些伤人的结局。无意识地违背“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小团圆媳妇死了,有意识地反抗着这一切的萧红孤独而寂寞着在时代的洪流中跌宕。书里,那些呼兰河人们集体无意识的残酷造就了自身的无奈与悲凉,也造就了无数团圆媳妇的悲剧。反思与思考,是我们当代文明最美好的品质,不是一切善意都是善良,当无知与偏见挡在前面,一切善意都是枷锁。
      萧红的人生是悲凉的,她对于生活曾寄以美好的希望但又屡次幻灭,她的爱人一次次抛下她独自一人面对苦难,她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死而心不甘。丁玲曾在回忆萧红时写道:“我很奇怪作为一个作家的他,为什么会那样少于世故,大概女人都容易保有纯洁与幻想,或者也就显得有些稚嫩和软弱的缘故吧”。萧红太过感性而冲动,稚嫩而软弱,但这些也造就了她充满灵性的笔触与悲天悯人的情怀,对温暖与爱怀着永久的憧憬与追求。她的一切,赋予了《呼兰河传》以美、以情、以乡愁、悲悯和反抗,而这一切都让我对她以及她的作品充满了动人的情感与神秘的美感。所以,我有什么理由不去推荐这样一本文艺青年必读书目呢?

阅读次数:3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