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理论长廊>文章内容
理论长廊 返回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路径优化

-缩小  放大+  2018-11-29

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思想认知、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影响十分深刻。如何进一步优化和提升高校新媒体思政教育的路径和效果,引导大学生规避网络陷阱,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新媒体观,是当前高校新媒体思政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 新媒体 思政教育 路径
  网络语境下,高校各学科的教学方式、教育内容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互联网突破了地域、时间的局限性,尤其是高校思政教育,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新媒体等多种形式进行。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教育模式,即单纯的“灌输”和“接收”关系。新媒体提供了即时交流的可能,学生也不再是单纯的“接收”,也有了自己的“圈子”(如微信群、直播群等),可以讨论和交流。由此可见,新媒体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路径探索提供了诸多的思考方向和现实参考。
  新媒体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关系
  新媒体提供了思政教育的新平台
  近些年,很多高校新闻传播学院把教学与学生实践相结合,搭建主持人风采大赛、影视文化艺术节等平台。无论是前期的比赛宣传,还是后期复赛、决赛的现场效果和线上互动都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中,新颖的视频宣传效果、独特的H5技术展现等让学生耳目一新并积极参与其中。大到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大政方针、理想信念,小到为人处世、自我提升等都与新媒体分不开。
  新媒体赋予思政教育新的时代内涵
  当代大学生具有便利的上网条件,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但网络在传递正能量的同时也夹杂了许多不良信息,网络环境存在风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随着十九大的召开,新时代的号角已吹响,青年大学生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特别是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对于互联网要加强内容建设、重视网络教育、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新环境下,新媒体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校思政教育在形式、内容等方面工作的创新,高校思政教育也提升了新媒体平台及网络文化的内涵。
  新媒体使得教学双方的话语权有了对等性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谈到,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高校思政教育对新媒体的广泛运用,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讲”“学生听”的“主动”与“被动”局面,继而使得在教学中学生与教育者有了同等的话语权。学生可以从网络中汲取海量的网络信息、观念、技术,这对于一些跟不上时代的教师来说,就是一种隐形的挑战,教育者只有不断学习新媒体传播的新思想、新观念、新话语,才能与学生有同等的话语权,否则处于被动地位,这也进一步要求学生与教育者在新媒体语境中提升素质、拓展眼界,形成良性互动。
  高校思政教育路径优化策略
  运用新媒体实现思政教育工作的路径优化或创新已经是目前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高校是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面对“互联网+思政教育”存在的新媒体语言失范、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等风险,高校新媒体思政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值得深思。引导大学生弘扬正能量、传播时代之声、提升自身素质、规避网络风险、树立正确“三观”是新时代新媒体思政教育的关键,而且必须优化路径,呈现出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思政教育内容。
  创新舆论引导方式
  在大学中,经常能发现不少学生处于价值观选择的两难境地,究其原因,是学校思政教育引导与新媒体信息出现了不一致,一些新媒体信息对主流价值观引导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这就要求高校新媒体思政教育以学生的需求、问题为导向搞好服务工作,而不是“一刀切”,否则只会让学生反感,不能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对于新媒体教育的舆论引导应该将一些宏观的思想、价值观具体化、生活化,可以通过网络视频漫画、趣味直播间、思想微表情、思想创新才艺网络展示等表现形式展现出来,打破原有的以纯粹交流、娱乐为主的“圈子”,引导学生走好人生之路。
  另一方面,要通过新媒体与传统媒介平台开展相应的引导和教育工作:一是引导大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特别是平衡社会心理,正确看待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竞争和负面现象;二是紧跟国家大政方针,引导大学生脚踏实地、志存高远,将个人理想的实现与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三是链接社会资源,为广大大学生提供出彩的舞台。新一代大学生有着远大抱负,全社会各个领域资源要积极向大学倾斜,关心和支持大学生,创造各种条件让他们发挥作用。
  倡导多元化新媒体思政教育
  在媒介融合环境下,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深度也发生显著的变化。媒介融合带来了机遇,而风险与危机也相伴而来。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必须引入数字技术,通过数字技术把诸多符号如数字、图片、声音、代码、颜色、动作等元素相互叠加,提升信息传播的质量,使页面设计、视觉感受等符合大学生的需求。同时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和媒介融合,自动筛选、置顶思政教育信息,防止低俗信息涌入和刷屏。
  加强教育者与管理者队伍建设
  加强对教育者和管理者素质、能力和责任的考量,是高校思政教育路径优化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者和管理者要从新媒体平台建设和信息技术优化、提升入手,丰富传播素材、内容和形式,让思政教育以“接地气”“平民化”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在信息传播时要把握时间节点,让主流声音回归到主基调上。与此同时,教育者和管理者应多参加一些大数据、新媒体、融媒体舆情发布会和相关的技能培训,提升大数据思维和创新意识,只有这样,高校的网络思政教育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构建思政教育舆情评价与监控机制
  创新思政教育,有效的舆情评价、管理机制与工作制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要对新媒体平台思政信息做好大数据分析,包括热点消息浏览量、转载率、网络影响力,同时掌握热点信息被关注的时间段、环境等,这样有利于做好舆情评价,对后期信息发布的方式、技巧、内容等可以做参考;另一方面,提升监控的质量和效率,特别是管理机制要改革得更加灵活、有效,例如可以多方位满足大学生需求,丰富新媒体资源的供给,打破思政教育的时空限制等。
  总的来说,在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新时代背景下,要不断引导大学生规避网络陷阱,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新媒体观,发挥思政教育者的优势,争取让思政教育把有意义的事情做的有意思、有趣,让学生有满足感、成就感和获得感。
  本文系西北政法大学校级科研项目《校园主持人大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项目编号:XM-2017-Q-2)、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6JK180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来源:人民网-新闻战

阅读次数:3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