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理论长廊>文章内容
理论长廊 返回

高校德育要树立几个新理念

-缩小  放大+  2013-06-10

 

一、树立素质德育观,切实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研究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已为全国人民所认同。高校德育也要树立素质德育观。素质德育观要求教育"应该成为开发和释放人的创造潜能的发动机"。

素质德育观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素质德育观要解决的是道德素质问题。什么是道德素质呢?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报告中提出了现代教育四大支柱的见解,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素质德育观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认真求知、努力做事、友善相处、诚实做人,使每个学生都真正成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拓创新型人才。

二、树立开放德育观,培养受教育者面向世界的战略意识 
     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开放的观念,才能培养出具备面向世界的战略眼光,既具有国际竞争和合作能力、又具有为祖国服务的热情和本领的开拓型人才。

必须树立战略观念。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对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做出宏观的分析与判断,预见问题,分析对策,这样才能加强我们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同时,整个战略要鲜明地体现出阵地意识和进攻态势,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去占领阵地,绝不给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以任何可乘之机。

应该突出现代意识。高校德育只有从科学技术最新成果中吸取知识和思想营养,不断充实新的思想理论武器,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要通过大量长期而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营造"倡导科学,反对迷信"的思想舆论氛围,形成一个健康、团结、积极向上的思想环境。

大力强化市场理念。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迫使高校德育工作必须进入市场;而信息网络化,决定了网络空间就是一个大"市场"。高校德育工作只有认真研究"消费者"(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变化和对思想道德素质的诉求,认真制造能满足他们渴求或需要的精神产品,并充分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和手段,才能启发和引导学生自觉接受宣传教育,并争取更多的"市场消费者"。

充分具备国际视野。一方面要培养学生面向世界的观念,培养他们具备站在世界高度、用全球眼光把握问题的思想意识;另一方面要培养更多在国际舞台上具有更强竞争能力和更加活跃的大学生。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和合作意识,又要培养他们的国际和民族意识,具有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工作的本领和感情。

开放性的发展趋势必然带来高校德育内容的充实和拓展。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情况,高校德育应该对工作的方法与途径进行不断创新。一是提高"两课"的教学效果。二要提高社会实践的成效。三要迅速抢占网络世界。高校德育必须重视网络世界,用健康有益的内容和灵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四要重视社会舆论的特殊作用。

三、树立学生主体观,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

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自主性、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学生主动参与和自觉探索的基础上,增强学生自主选择的能力,不断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前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关键,提高学生自主选择的能力是目的。

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观,首要的任务是要重视引导学生确立主体精神;要找准德育的切入点,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增强学生的主动性;要重视学生选择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在比较中、在不同观点的交锋中提高选择能力,提高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中进行独立思考与分析的能力。

四、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重视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与发展 
     以人为本的德育观是指德育必须以人为出发点,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满足学生的正当需求和愿望,围绕个性自由与发展这个核心,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与和谐的发展。它要求教师及德育工作者要关爱学生,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体现教育者的宽广胸怀和仁爱之心;要尊重学生,以平等的身份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体现出教育者的平等与民主精神;要以知识武装学生,让学生在人文精神的熏陶下,发出智慧的理性之光,追求完美的人生。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的发展作为当今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课题;要科学把握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在教育实践中避免片面性,抓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与学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在重视提高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要重视情感的培养和训练,重视对真诚态度的培养,重视对社会对环境、对他人的"关心"态度的养成;要在高校德育中坚持人的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在提高人的价值中实现其社会价值,在实现社会价值中体现个人价值。

高校德育应建立有别于传统教育的新模式,它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指导;以尊重、激励、平等、民主为教育前提;以注重个性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弱化管理与控制,加强正面说服、平等对话,注重引导为方法;以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塑造学生的优质个性、树立正确的人的价值观为主要内容,将以人为本的观念渗透到德育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五、树立大德育观,形成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整体合力 
    面对全新的发展态势,高校德育必须全员参与、全方面参与、全过程参与,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改进和形成合力才能把学校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树立全员育人的意识,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相互依托,又双向互动;坚持系统道德教育观工作机制,要改变德育工作仅仅依靠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部门、“两课"教师和学生辅导员习惯做法,全体教职工均责无旁贷,从学生的入学、学习到毕业走人社会,都应该坚持"系统道德教育"。实施大德育,要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六、树立双向互动观,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高校德育工作应把教育的重心从知识化、认识化转移到重视情感体验和情感发展,从单向灌输到师生的双向互动,从封闭的校园到社会和家庭的生活实践。应改变传统的"我讲你听"的单向灌输的德育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在互动过程中,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双向互动,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德育过程的互动性包括师生间、生生间动态的活动与交流,导致双方观念和行为的适应和调整,相互沟通与促进。要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共同成长。建立师生平等民主的关系。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改过去那种利用纪律和法规约束、意志力控制、单向传授、强要求、硬性灌输的僵化的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在一种轻松由、无拘无碍的情景中得到情智的熏陶与培养。

七、树立个别教育观,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个性优势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新的需求促进了德理念的创新与发展,时代赋予了个别教育观崭新的内涵和重要的历史使命。首先,社会发展增加了大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无论是年龄、出身的阶层、社会的阅历等;其次由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差异在增大,教育的目标由一元变为多元;再随着学分制、远程网络教育、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发展,原有集中教育将被流动性更大、更为灵活的方式取代。

人的全面发展最终是依靠道德个体的自我教育来实现高校德育要让大学生内化,继而促成其自我教育,实现"要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其关键就是通过点拨,使学生"顿悟激起其主观能动性,自觉将德育纳人个体的生命历程。这样的教育必须是以充分掌握学生个体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因材施教",即个别教育。个别教育要求,教育者要备丰富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能及时掌握学生个性特点,定针对性的教学个案,指导学生成才。要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深人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第一线,用平等对话的方式取代灌输的德育方法。要给学生创造独立发展的空间,鼓励生扬长避短,增强自信,培养其科学精神和独立人格。要熟练运用网络技术,在远程教育和网络互动中,形成人文环境的互式学习。

八、树立实践教育观,促使受教育者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实践教育观是高校德育的首要观点,因为德育的本质实践的。德育的实践性,首先体现在德育目标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德育的认识目标、情感目标和意志目标等诸多目标,有落实到个体表现出稳定的道德行为时,德育目标才算最实现了;其次,德育过程的本质是实践活动,这些德育实践活动及学生在活动中形成的道德实践能力是学生品德评价的本标准;第三,道德品质包含的道德观念、情感、意志、信念习惯等各要素的培养也主要靠人们的道德实践,而且也只在实践当中才能获得检验、确证、巩固和发展。

高校德育必须针对大学缺少实践锻炼,缺乏对国情的面了解这一明显的弱点,认真解决思想教育讲经典理论多、结合实际少,讲社会光明面多、分析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少,灌输多、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少的问题,树立实践教育的观点,高度重视以实践为基础的高校德育理建设,要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

 

                                 作者:江西师范大学 王树林

阅读次数:2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