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明讲堂>文章内容
文明讲堂 返回

“租人上课”的真实逻辑是啥

-缩小  放大+  2015-04-03

  

“租人上课”的真实逻辑是啥

邓海建

2015年04月02日08:56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租人上课”的真实逻辑是啥

  替应到、替上课、替做笔记、替写作业,记者日前走访发现,多所大学校园内出现包含一条龙服务的“租人上课”服务。打开国内多所大学百度贴吧,只需站内搜索“替课”二字,关于寻人替课和代人上课的帖子就源源不断地涌现。有明码标价的,也有讨价还价的;有公平竞争的,也有恶意抢生意的……“租人上课”乱象引人担忧。(新华网4月1日)

  收人钱财,替人上课——真是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交易。这种现象被披露后,挨骂的是贴吧和同学:比如指责贴吧为这种灰色交易提供了平台;比如指责当事学生不自知自爱,靠小聪明来敷衍学业……这些说法,不是没有道理。但混淆了一个逻辑:“租人上课”之所以形成一种产业,不在于投机的心、而在于高校管理的混乱。如果课任教师认识本班学生,陌生人代替上课,如何能玩得转呢?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陌生化,在一些高校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去年年底,重庆某高校保卫处贴出一则提示,提醒在校学生防范一种新型骗局:有人冒充老师或校领导,在上课时突然走进教室,将上课玩手机同学的手机没收,说声“下课到我办公室来拿!”就走。老师不认识学生,讲课自说自话,代替上课自然就难以察觉;学生无法熟悉领导或老师,被蒙骗吓唬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近年来,师生关系呈现两个极端:一是师生之间频频产生不正当关系,以至于教育部要专门发布《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祭出“红七条”来矫正师生关系。二是“大学老师基本上是上完课就走人”、“毕业了,专业老师都不认识我”……师生关系渐行渐远,这是大学生对教师的常态印象。不久前,南开大学法学院期末考试甚至出现过“神考题”,试题给出了4张照片,要求学生选出为大家讲授了整整一个学期的民事诉讼法老师。考题合适与否,见仁见智,但正如网友所问:一个学生不认识教了你一学期或一学年课的老师,那他(她)还认识书本上死板的知识点吗?

  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越来越远,归属感与价值认同也日渐稀薄。如果教师与学生可以疏离到互不相识的地步,远程虚拟教学岂非最方便快捷?不得不提的是,十几年的“大学城热”,催生了一大批的“远郊大学”,如果高校教师与教育不能正视学生情感与心理需求,师生关系疏离后产生的“孤岛效应”,迟早会让本就稀薄的大学文化荡然无存。

  “租人上课”的背后,还是高校教学秩序的失范。由廉思研究团队组织的调查显示:对全国5138名高校青年教师提问,超过60%会选择把心思花在科研上,67.8%的受访者坦言“教学质量不会影响晋升”。调查还显示,32.5%的高校青年教师直言,教学压力主要来自“学校的考核”,而把学生的认可度当作压力源的,不足两成(19.7%)。生存压力使然、考核机制使然,谁还关心一年到头认识几个学生呢?既然不认识学生,心不在教学上,来上课的是真身还是假体,又有什么要紧呢?

  “租人上课”是果,错乱的高校师生关系是因。逆转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变高校政绩考评标准,是绕不开的当务之急。

 

阅读次数: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