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辅导员之窗>文章内容
辅导员之窗 返回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与专业化问题研究

-缩小  放大+  2015-05-14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与专业化问题研究

经济管理学部  刘斌

摘要: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是提高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与实效性的必然选择。辅导员职业化是其专业化的前提和基础,辅导员专业化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在剖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与专业化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实现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与专业化培养的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职业化  专业化

1953年,我国建立了高校学生的辅导员相关制度。截止目前,各高校辅导员保证了新时期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促进了他们全面发展,维护了社会和高校的稳定。然而,由于各高校对辅导员工作一直不是很重视,导致了很多人甚至是辅导员本人都把辅导员岗位当做过渡性的工作,认为迟早会换岗的,在实践领域和理论研究方面出现了片面认识,这也注定了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员地位。高等院校的辅导员有以下相同特征:人员年轻化,整体素质不高,人才流失快,缺乏稳定性。这一问题已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从2000年开始,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问题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热点。近十多年,高校围绕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情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他们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必要性重要性方面的研究,还有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可能存在的问题、建设的措施与途径以及成效研究等几方面。

彭庆红老师在《试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中指出目前辅导员角色定位模糊在于:辅导员既非行政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也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管理辅导员的机构混乱,培训体系极不健全,他们的年龄结构断挡,学历、职称低,辅导员个人前途迷茫,队伍缺乏稳定性等方面,指出辅导员队伍本身存在的状况,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与发展迫在眉睫。肖辉老师在《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与对策》中提出我国辅导员队伍整体的发展态势良好,但是也存在了较大的不足,主要表现在:辅导员数量不足、发展机会少,收入低,而工作本身又难度大、时间长、责任重,辅导员理论研究和学术研究时间少,不利于推动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冯刚老师在《论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中认为培养好辅导员能让大学生健康成长且全面发展;使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得到体现;同时也是辅导员个人发展的迫切需要。另外,还有范润宽老师在《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及途径》中认为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对提升辅导员的工作和社会地位很有作用,让高素质人才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使辅导员队伍的健康稳定发展,产生工作的实效性。

此外,有学者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与发达国家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机制体制的对比,找出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差距,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生管理模式进行了梳理"发达国家具有较长的高校学生管理历史,他们的体制和机制已进入较为成熟的阶段"在西方国家里,他们把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当作是一种专业的工作,并作为终身职业来对待,另外又设立机构管理,比如高校学生人事学会、学生事务管理协会等机构等,在大学学科方面,他们设立相关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高校实行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建设是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我国教育大发展的需要,是辅导员队伍蓬勃发展的需要。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只有坚持专业化、职业化道路,我们的学生管理水平才能与世界更快地接轨。

一、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与“专业化”的内涵

1.所谓辅导员“职业化”,就是在我国高校要使辅导员这支队伍中的主干力量长期地、稳定地成为专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专业工作者。他们在高校,既具有从事学生日常管理的干部身份,又具有从事学生思想教育的专业教师的身份的特点。因此,对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而言,辅导员的“职业化”就是要求在学校的机构设置和人事编制管理中,要把辅导员分别以专业教师岗位和专门管理干部岗位单列计划进行设置。通过对其进行严格的选拔和相关的培训,让广大辅导员获得职业资格认定,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和技能,实行规范的职业化管理,培养一支长期、稳定、合格的专业职业队伍。要使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家里手,突出者成为本专业的专家。而对辅导员自身而言, “职业化”就是要求他们个体必须要有从事这项工作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他们应该而且必须充分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充分认识辅导员工作的价值,对这项工作有认同感、归属感,从内心由衷地把辅导员工作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和理想追求。没有这种立业的认识基础,没有这种理智的价值判断,没有对青年大学生的真挚爱心,不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满怀激情与探求,而仅仅把它作为一种生计需要或过路跳板,仅仅满足于一种个人发展或个性发挥,是永远不可能成为一名职业辅导员的。

2.所谓辅导员“专业化”,就是需要广大辅导员必须具备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要求每一位辅导员都应具备工作所需的相当程度的专门化知识和技能,形成专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专业是职业的必要条件与基本前提,专业化是职业化的内在动力和基础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专业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因此辅导员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相应的工作能力。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又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它又要求辅导员的知识结构不能过于“窄化”和单一化,否则很难适应复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于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专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一系列工作,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应具有更宽泛更坚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储备,了解时事政治,熟悉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而且还要具备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心理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领导管理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同时,还要求辅导员能认真总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经验,掌握工作的规律和技巧,既重视把工作的实践升华提炼为理论成果,又注重运用先进的科研成果和有关理论指导实际工作,从而形成良性互动,不断探索新途径,不断解决新问题,不断取得新成果。

二、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与专业化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认识不统一,尚未形成严格的任职资格。目前,各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对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已达成共识,但就如何推动辅导员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等具体问题的认识还不统一,尚未形成严格的辅导员任职制度。劳动部、人事部于 1994 年出台的《职业资格证书规定》中明确指出:“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高校教师有职业资格制度,必须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才能上岗,尽管辅导员的工作与其他教师的工作有很大差别,但却没有针对辅导员的职业资格制度。一些高校采取的辅导员选聘模式大致有三种:毕业生留校、公开招聘和内部转岗。不合理的选聘标准成为阻碍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与专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2. 学科不明确,缺乏系统的专业课程。辅导员不仅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要为大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等方面的服务,这就需要辅导员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各高校新招录的辅导员一般未经过专业培训即匆忙上岗,许多高校辅导员缺乏从事大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专业背景和专业素质。据了解,我国还没有辅导员相关专业的培训机构和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不能完全满足高校辅导员实际工作的全部需要,这也是当前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的原因之一。

3. 管理不规范,没有形成明确发展目标。我国的许多高校都存在重专任教师队伍建设、轻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现象。尽管学校也一直在强调要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并提出了“要像重视业务学术骨干那样重视辅导员的选择和培养”,有关职能部门也一直在努力,但相关的管理制度还很不规范,没有形成以岗位和目标任务为依据的辅导员培训制度、职称晋升制度和考核制度,也没有形成辅导员的长期发展规划,更没有将个人发展与工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辅导员队伍管理制度建设无法满足辅导员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的现实需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发展。

4. 专业不突出,缺乏学术权威组织的指导。辅导员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发展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其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辅导员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也应该有自己内部的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阵地,这个阵地可以是论坛、网站,也可以是专业性刊物,但目前这样的阵地很少,学术氛围不浓,辅导员的专业性不强。另外,缺少专业团体权威组织,也就是诸如学会、协会、联合会这类自治的民间专业团体组织,这就使得辅导员的专业地位未能得以确立,也使得未能通过设立章程和伦理法规来培训成员以及监督、纠正成员的非专业行为。

三、实现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与专业化培养的途径和措施

1. 制定辅导员职业标准体系,明确职业领域。辅导员工作是一种政策性、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对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等学校要切实转变认为“辅导员工作是任何人都可以干的工作”的片面思想,建立规范严格的辅导员选聘标准,遵循公开、公正、规范的原则,严格招聘程序,严把入口关。要根据工作实际科学划定辅导员工作的边界,进一步划清辅导员的职责范围,明确辅导员的职能定位、岗位职责以及行为规范准则,使得辅导员成为一个独立的、自成体系的职业岗位。并根据辅导员岗位职责,制定辅导员职业标准体系,明确规定从业者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从业资格标准、资格认证程序等。

2. 完善专业课程与知识结构,推进学科建设。要进一步确立辅导员专业的学科地位,推进学科建设,既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融合起来,又要结合辅导员的工作实际,提升学科地位,创新学科内涵。通过系统专业教育,使辅导员上岗以后能够运用辅导员工作理论和技能,开展专业化的辅导员工作,给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教育和服务。进一步形成明确系统的辅导员专业课程知识结构,除了必备的思想政治学、教育学、管理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固定课程外,辅导员还必须具备心理咨询、事务管理、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3. 组建专业化的培训组织机构,加强专业培训。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应努力构建辅导员专业培训平台,搭建以教育部举办的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示范培训为龙头,以全国辅导员培训基地和研修基地举办的培训为重点,以各高校举办的系统培训为主体的专业化培训组织机构,逐步构建分阶段、分层次、多形式的专业培训体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坚持上岗培训与日常培训、进修培训与骨干培训、专题培训与实践培训相结合。与此同时,要建立一支既掌握了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又熟悉辅导员工作的实际过程,能把经验传授和理论教育、体会与感悟、基础和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专业辅导员队伍。

4. 完善考评与管理系统,规范考核机制。科学健全的考核和管理体系是促进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发展的有力保证。要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和职级管理制度,完善绩效管理体系,形成反映辅导员工作特殊性的专业评价标准,促进辅导员专业地位和社会声誉的提升。在考核评价辅导员工作时,应注意合理区分与其他专任教师的工作量考核评价体系,制定专门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辅导员工作考核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晋级和各类奖惩的重要依据,切实有效地推进辅导员考核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要建立专业化的管理机构,规划辅导员的选拔、使用、培训、考核、晋升以及职称评定,形成全方位的管理。

5. 建立辅导员职业协会组织,拓展学术交流渠道。要借鉴美国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发展的经验,加强学术交流,提高和发展辅导员的专业技能,要通过出版专业性的会刊、期刊或举办专业研讨,形成浓厚的专业发展氛围,提升辅导员专业化水平。要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其他教育研究机构为主体成立相关的专业化协会,辅导员专业协会可以参照其他行业的专业组织设置以下主要职能:制定统一的职业标准;提供专业资质认证;提供专业的技能培训;维护成员的合法权益;定期对辅导员工作的专业标准、专业声誉发布意见。辅导员专业协会的引导可以促进辅导员积累工作经验,提升辅导员自身的理论水平,这无疑将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建红.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建设研究—以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理工学院为例[D].2011年12月.

[2]马元方. 对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的再思考[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7).

[3]冯刚.论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7(11).

[4]陈立永.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标准体系构建[J].江苏高教,2008(2).

[5]王文华.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探讨[J].教育探索,2007(9).

阅读次数:2546